网上有关“古代时辰的先后顺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时辰的先后顺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一天有12个时辰,一个时辰有两个小时 ,具体12个时辰如下:
1 、子时(23时至01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00-1:00)。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23时起至夜1时为子时 。公历零点以前为前一日 ,零点以后为次日。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所以称之为子时。
2、丑时(01时至03时)
丑时又称鸡鸣,荒鸡 。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上午1时正至上午3时正)。古时鸡鸣而起,眛旦(天将明未明之时)而朝。牛在这时候吃完草 ,准备耕田,所以称之为丑时 。
3 、寅时(03时至05时)
寅时,平旦 ,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凌晨 3 时整至凌晨 5 时整)。老虎在此时最猛,所以称之为寅时 。
4 、卯时(05时至07时)
卯时,日出 ,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5点至7点)。为古时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故又称点卯。因为时正值朝暝冉冉东升 ,故又谓之日出,所以称之为卯时 。
5、辰时(07时至09时)
辰时指的是七时至九时,别称食时 ,又名早时等。古人“朝食 ”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所以称之为辰时。
6 、巳时(09 时至11时)
巳时,又称隅中,是十二时之一 ,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所以称之为巳时 。
7、午时(11时至13时)
午时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 、平昼、亭午等别称。如宋苏舜钦《紫阁寺联句诗》:“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意思是这时候太阳最猛烈 ,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
8、未时(13时至15时)
未时 ,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 、日映。也就是午后时间 ,正是人们小息纳凉休闲时刻。因为这个时间段也是人一天中,最为舒适的时间 。所以称之为未时。
9、申时(15时至17时)
申时,又称时正 ,别称哺时、日哺。晡时是十二时之一,即申时,(即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所以称之为申时。
10 、酉时(17时至19时)
酉时,又称日入 ,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下午 5 时正至下午 7 时正)。这段时间鸡开始归巢。所以称之为酉时 。
11 、戌时(19时至21时)
戌时是指19时至21时。别称黄昏,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 ,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段时间狗开始守门口 。所以称之为戌时。
12、亥时(21时至23时)
亥时,又称人定 ,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所以称之为亥时 。
百度百科—时辰
古代时辰表示法?
时辰排列顺序为:子 、丑 、寅 、卯 、辰、巳 、午、未、申 、酉、戌、亥。
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按照现在的24小时制,每个时辰代表的时间如下:
子时:23:00~24:59
丑时:01:00~02:59
寅时:03:00~04:59
卯时:05:00~06:59
辰时:07:00~08:59
巳时:09:00~10:59
午时:11:00~12:59
未时:13:00~14:59
申时:15:00~16:59
酉时:17:00~18:59
戌时:19:00~20:59
亥时:21:00~22:59
扩展资料:
时辰与养生
在中医理论中,不仅四季的变换是一个完整的循环 ,有一套相应的养生理论,一天24小时也是如此 。由于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因此这套养生之法又被清代养生家尤乘称为“十二时辰无病法”。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经气就像潮水一样 ,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且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 ”。如果能够顺应这种经脉的变化 ,采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
亥时(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令。“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 ,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 ,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 。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黄帝内经》里 ,“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 ”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丑时(凌晨1时~3时)为肝经当令 。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寅时(凌晨3时~5时) ,肺经当令 。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 ,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
卯时(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早起不贪睡 ,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 ,做“鸣天鼓” 。
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令。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 ,然后洗漱。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 。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
巳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令。开窗通风后 ,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
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 ,心经当令 。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 ,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 。
未时(午后1~3时) ,小肠经当令。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申时(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 。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 ,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时(午后5~7时),肾经当令 。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晚饭宜吃少 、清淡,可以喝点粥。
戌时(晚7~9时) ,心包经当令 。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 ,睡宜采取右侧卧位。
总之,这种养生法的核心就是顺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 ,重点睡好子午觉,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时辰
人民网-中医有个十二时辰养生法
比如来说午时是11点到13点,11点到12点为上半时 用初来表示 ,11点称为初午,11:15古代称作初午一刻以此类推到初午四刻,12点到13点为下半时 ,用正来表示,12点称为正午,12:15便称作正午一刻依此类推到正午四刻。 接下来又从初未 。初未一刻开始算起依此类推。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 ,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 ,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 ,以八点为正点;
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 ,以两点为正点;
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 ,以八点为正点;
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革象新书》中有非常明确的描述 “昼夜十二时 ,均分百刻,一时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总九十六 ,小刻总二十四,小刻六准大刻一,故共为百刻也。上半时之大刻四 ,始曰初初,次初一,次初二 ,次初三,最后小刻为初四;下半时之大刻亦四,始曰正初 ,次正一,次正二,次正三,最后小刻为正四” 。一个时辰分成了两部分——“初 ”和“正” ,每部分四大刻一小刻,这样每时辰的“初”和“正 ”都是以大刻起头,以小刻收尾。比如来说午时是11点到13点 ,11点到12点为上半时 11:15古代称作初午一刻以此类推到初午四刻,12点到13点为下半时 12:15便称作正午一刻依此类推带正午四刻
。 接下来又从初未一刻开始算起依此类推 。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 ,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 ”,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 ,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 ,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 ”。“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 ,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 。
关于“古代时辰的先后顺序”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图轰]投稿,不代表祖恩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ne-science.com/a/63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祖恩号的签约作者“图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古代时辰的先后顺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时辰的先后顺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天有12个时...
文章不错《古代时辰的先后顺序》内容很有帮助